接下来,我将开始撰写论文正文。
# 竞界锋芒:电竞俱乐部的文化重塑与价值探析
1 引言:从边缘到主流的电竞俱乐部文化演进
电子竞技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代表性产物,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据数据显示,中国当前的电子竞技用户规模已达4.84亿人。2020年12月16日,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宣布电子竞技项目成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电竞继2018年作为雅加达亚运会表演项目后,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电子竞技已经从昔日备受争议的"电子鸦片"转变为受到国际认可的竞技活动,完成了从边缘亚文化到主流文化形态的跃迁。在这一宏观背景下,电竞俱乐部作为电子竞技产业的核心组织载体,其文化建构与价值演变轨迹尤为值得深入探究。
回溯历史,中国电竞俱乐部的发展历程可谓曲折而热烈。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电子竞技经历了从最初的抨击误解到如今的飞速发展。早期的电竞俱乐部多以业余战队形式存在,缺乏正规的组织架构和稳定的商业模式,成员常被贴上"网瘾少年"的负面标签。而随着产业扩张与社会认知转变,当代电竞俱乐部已逐步发展成为集训练、竞赛、内容制作、商业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性组织,其文化内涵也随时代变迁不断丰富与发展。这一转型过程不仅反映了电竞产业自身的成熟,也折射出数字时代体育范式与娱乐方式的深刻变革。
学界对电子竞技的关注度亦持续升温。现有研究涵盖了电子竞技行业发展与青年择业、电竞新闻报道与文化新闻报道与文化认同感、电竞职业群体分析以及电竞场馆发展等多个维度。大多数研究侧重于产业宏观层面或特定赛事分析,对电竞俱乐部这一中观层面的组织形态及其文化建构机制的系统性探讨尚显不足。本文立足于媒介社会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视角,试图系统剖析电竞俱乐部在文化重塑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实践路径与多元价值,以期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
2 污名到正名:电竞俱乐部文化形象的嬗变
中国电竞俱乐部的文化形象建构过程,是一场持续的"去污名化"斗争。这一过程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在多种社会力量的博弈中蜿蜒前行。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看,电竞俱乐部的形象嬗变经历了从"电子鸦片"到"竞技项目"的符号转换,以及从"网瘾少年"到"职业选手"的身份重建双重转变。这种转变既得益于技术环境的演进,也源于社会认知模式的迭代升级。
早期大众媒介对电竞俱乐部的报道往往嵌入在"游戏危害性"的框架内,将电竞与网络成瘾、学业荒废等社会问题相勾连,构建了一套消极的认知图谱。这一时期,电竞俱乐部成员被视为逃避现实的"问题青年",其职业选择被理解为一种非理性的沉溺行为。这种媒介框架的形成,与当时社会对互联网技术的普遍焦虑以及对青少年文化的高度规制密不可分。
随着电竞产业规模的扩张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主流媒体对电竞俱乐部的叙事策略逐渐发生变化。何天平(2022)的研究指出,本土化电竞传播框架经历了"休闲娱乐—游戏危害性—作为竞技体育的属性正当化—正名与理性反思的阶段式变化。具体而言,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表:电竞俱乐部文化形象演变历程*
金年金字招牌| 时间段 | 主导文化符号 | 典型媒体报道框架 | 社会认知倾向 |
|||||
| 2000-2008 | 电子鸦片、网瘾少年 | 游戏危害性框架 | 负面评价为主 |
| 2009-2016 | 竞技项目、职业选手 | 体育属性正当化框架 | 争议与接纳并存 |
| 2017至今 | 国家荣誉、新兴产业 | 正名与理性反思框架 | 积极认可为主 |
这一文化形象的嬗变背后,存在着多重驱动因素。一方面,电竞俱乐部通过内部规训与职业伦理的建设,塑造了选手"运动员"而非"玩家"的身份认同。训练基地的军事化管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以及系统的心理健康辅导,都在不断强化电竞俱乐部的专业化形象。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整为电竞俱乐部提供了合法性保障。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开展电子竞技游戏游艺赛事活动";同年,教育部增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标志着电竞俱乐部人才培养已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
3 竞合之间:电竞俱乐部作为多元文化载体
当代电竞俱乐部已演变为承载多重文化意义的复杂实体。在其文化结构中,至少包含着四个相互关联的层面: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了电竞俱乐部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性。
3.1 精神文化内核
电竞俱乐部的精神文化建立在竞技精神、团队合作与职业信仰的基础之上。与传统体育俱乐部类似,顶尖电竞俱乐部普遍建立了鲜明的组织哲学与核心价值观。例如,某些俱乐部强调"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有些则倡导"创新敢为"的战术风格。这些价值观通过口号、队训、品牌故事等形式得以传达,并在粉丝社群中引发情感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电竞俱乐部的精神文化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以上海为例,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特质深深浸润了本地电竞俱乐部的文化基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与俱乐部的运营理念相互映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电竞文化。而当俱乐部参与全球性或区域性赛事时,它们又常常成为国家荣誉或区域自豪感的象征载体。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王者荣耀中国队的夺冠不仅是个别俱乐部的荣誉,更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标志着"电子竞技产业再次走向主流视野,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3.2 行为规范与仪式文化
电竞俱乐部创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行为文化和仪式体系,这些元素极大地丰富了俱乐部的文化表达。在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等顶级赛事中,俱乐部通过入场仪式、队服展示、赛前喊话等标准化流程,强化了赛事的神圣性与观赏性。这些仪式不仅是形式上的表演,更是凝聚社群认同的重要机制。
李佳佳等(2025)的研究指出,KPL等电竞赛事能够通过弹幕、投票与赠礼等互动手段构建情感空间,并通过文本语言及叙事方式进一步集纳观众、影响观众。这种由俱乐部发起、粉丝参与创造的互动仪式,构成了电竞俱乐部特有的文化景观。在这类情境中,"观众是事件的中坚推动者",他们不再是 passive 的观看者,而是积极参与文化创造的行动主体。
3.3 视觉文化系统
电竞俱乐部的视觉文化是其品牌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熟的俱乐部通常会构建一套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VIS),包括队标、标准色、专用字体等基础要素,以及应用于服装、周边产品、宣传材料等领域的扩展系统。这些视觉元素不仅服务于品牌的商业推广,也是传递俱乐部文化理念的有效渠道。
以国内头部电竞俱乐部EDG为例,其标志以黑蓝红为主色调,造型犀利富有科技感,体现了"敢于突破、追求极致"的电竞精神。与此电竞俱乐部的视觉表达往往深度融合二次元美学、赛博朋克风格等青年亚文化元素,形成了区别于传统体育俱乐部的视觉体验。这种视觉文化的构建,反映了电竞俱乐部作为跨界文化聚合体的特质。
3.4 物质文化基础
电竞俱乐部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训练基地、主场场馆等物理空间的营造上。近年来,专业电竞场馆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企业投资建设的专业电竞馆和政府主导的电子竞技小镇。这些空间不仅是功能性场所,更是承载俱乐部历史文化与粉丝集体记忆的场域。
我国电竞场馆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地域发展不平衡、上下游发展不平衡、缺乏赛事依托、投资大回报期长、商业模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者建议"我国电竞场馆应加大对原有场馆的改造力度,向联盟化、主客场制度化方向发展;利用下属资源,获取内容产业资源;争取有利政策,支撑场馆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建立多元化商业模式"。
4 价值维度:电竞俱乐部的经济创新与社会影响
电竞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价值产出已超越单纯的竞技范畴,延伸至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对这些价值进行全面审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竞俱乐部在当代社会系统中的位置与功能。
4.1 经济价值创新
在经济层面,电竞俱乐部已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运行逻辑的商业实体。其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赛事营收:包括比赛奖金、联盟分成等。随着电竞赛事奖金的指数级增长,顶级俱乐部在国际赛事中获得的经济回报相当可观。与此职业联赛体系不断完善,联盟化的收入共享机制为俱乐部提供了稳定的财务基础。
-媒体版权:随着电竞赛事观看人数的激增,媒体版权的商业价值也随之攀升。2021年KPL春季赛在虎牙等平台的直播数据声量十分可观,这表明电竞内容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为俱乐部带来了可持续的变现渠道。
-商业赞助:赞助收入是电竞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与传统体育赞助相似,电竞赞助覆盖了设备制造商、快消品、汽车等多个行业,反映了主流商业机构对电竞俱乐部商业价值的认可。
-IP运营与衍生业务:成熟俱乐部通常围绕自身品牌进知识产权(IP)的多元化开发,包括联名服饰、手办模型、文创产品等。这些衍生业务不仅拓展了俱乐部的收入来源,也加强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
电竞俱乐部的商业模式创新远不止于此。一些前沿俱乐部已经开始尝试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化商业模式,例如开发沉浸式观赛体验、搭建虚拟主场、发行数字藏品等。这些创新尝试体现了电竞俱乐部在面对数字经济发展时的适应性与创新能力。
4.2 社会影响力建构
电竞俱乐部的社会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革新:电竞俱乐部的专业化发展为高校电竞教育提供了实践范本。自2017年起,中国高校陆续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旨在"为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培养传承者"。这种产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不仅为行业输送了专业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电竞的刻板印象。职业教育与俱乐部实践的良性互动,为电竞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城市文化建设:电竞俱乐部已成为城市文化名片的一部分。特别是当俱乐部实施"主场化"战略后,其与所在城市的关联更加密切。例如,LGD俱乐部与杭州的绑定,EDG俱乐部与上海的联系,都体现了电竞俱乐部在区域文化建构中的作用。
-社会认同:对于Z世代青年而言,电竞俱乐部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产品,更是身份认同与社群归属的精神寄托。研究表明,KPL等电竞赛事能够通过弹幕、投票与赠礼等仪式手段构建情动空间,这种情感连接的力量有时甚至超越了传统的地缘或血缘关系,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联结机制。
5 未来之路:电竞俱乐部的文化深耕与价值拓展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电竞俱乐部的未来发展需要在文化深耕与价值拓展两个维度同时发力。基于前述分析,笔者认为电竞俱乐部的前行之路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
5.1 文化内涵的深化与活化
未来电竞俱乐部的文化建设应当突破单一的竞技叙事,融入更丰富的文化元素。一方面,俱乐部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例如在队服设计中加入传统纹样,或者与非遗项目进行联动合作。这种文化融合不仅能丰富俱乐部的精神内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纾解电竞文化的"无根性"困境。
电竞俱乐部需要重视集体记忆的保存与再现。媒介事件的建构主体通过"时空塑造、声浪制造共同打造集体记忆,这一点对于构建俱乐部的历史感和传承性至关重要。通过建立俱乐部博物馆、出版口述史、举办元老赛等方式,俱乐部能够将自己的发展历程转化为可供分享的文化资产,从而增强粉丝的忠诚度和认同感。
5.2 商业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为解决当前电竞俱乐部普遍面临的盈利难题,商业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势在必行。俱乐部应当摆脱对赞助收入的过度依赖,积极探索多元化收益结构。例如,可以利用俱乐部IP开发原创内容,建设自有传播渠道,降低对外部平台的依赖。
借鉴传统体育的成功经验,电竞俱乐部可以考虑引入会员制,为忠实粉丝提供专属权益,同时也能建立稳定的现金流来源。俱乐部还可以借助区块链、NFT等新技术,开辟数字收藏品等新的收入来源。
5.3 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强化
随着电竞俱乐部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相应增加。具体而言,俱乐部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发挥作用:
-青少年引导:俱乐部可以通过举办公益训练营、制作科普内容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建立对电竞的正确认识,平衡游戏与学习、生活的关系。
-职业道德建设:俱乐部应加强选手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抵制假赛、赌博等不良行为,维护电竞产业的健康发展环境。
-产业标准制定:作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领先俱乐部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包括选手合同规范、转会规则、青训标准等,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和透明化。

5.4 技术赋能的融合与发展
未来技术的发展将为电竞俱乐部开辟新的可能性。VR/AR技术的成熟将使远程观赛体验更加沉浸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战术分析、选手状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将提高俱乐部的竞技水平和运营效率;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则为俱乐部提供了虚拟运营的新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到俱乐部运营的各个环节。例如,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粉丝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内容;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协同训练平台,实现多地高效配合。这些技术创新最终都应服务于俱乐部的核心目标——为观众提供更好的竞技体验和情感满足。
6 结语:迈向文化自觉的电竞俱乐部新纪元
回望中国电竞俱乐部的发展历程,从草根组织的自发聚集到商业化实体的规范运营,从社会排斥的"污名"对象到获得认可的"正名"实体,这是一条充满挑战 yet 光辉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电竞俱乐部不仅完成了自身文化形象的重塑,也在不断地重新定义自己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当下,中国电竞俱乐部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节点。随着产业红利的减弱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简单的流量争夺和资本投入已难以维持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唯有回归文化本质,构建独特且有生命力的组织文化,才是电竞俱乐部在未来竞争中的立身之本。这意味着,俱乐部需要从传统的"赛事导向"思维转向"文化导向"战略,将短期商业利益与长期品牌价值有机结合。
正如李佳佳等(2025)所指出的:"媒介事件的建构主体主要分为官方和第三方平台,他们对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场景进行选择性呈现,利用多模态的路径通过时空塑造、声浪制造共同打造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的建构,正是电竞俱乐部实现文化自觉的关键步骤。只有当俱乐部真正认识到自己在文化生产与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在这场数字化文化变革中把握主动权,开创属于自己的新纪元。





